關于公開征求 《生產經營單位從業人員安全生產舉報處理規
2020-06-06程陽八寨金秋
世界樓橋之旅:驚奇與震撼
三江侗族擅長木構建筑,他們無需圖紙,不用一釘一鉚,僅憑畫有特殊符號的半邊竹刊和兩扎五寸左右的竹簽,就能平地立高樓,陡坡起大廈。其傳統的木構建筑藝術是中華民族建筑史上獨樹一幟的瑰寶,已被列為國家首批“非遺”名錄。木構建筑是侗家人樂善好施、熱衷于公益事業的見證,尤以鼓樓、風雨橋最經典出名、最具代表性。
侗族鼓樓集塔、亭、閣的優雅于一身,既有寶塔的雄偉壯觀,又兼有亭廊的精致優雅。它是侗寨的主要標志和侗族的族徽。侗族將藝術、建筑、繪畫等豐富多彩的眾多元素高度統一在鼓樓上,將其作為侗寨議事、娛樂、迎賓的主要場所,所以鼓樓又有“寨魂”“寨膽”之稱。千百年來,鼓樓一直佇立在侗寨的中心位置,頭頂藍天白云,輕挽山野流風,成為侗寨一道亮麗的風景。
三江鼓樓
侗族風雨橋集橋、亭、塔、廊四者于一身,采用榫卯結合梁柱體系,橋體既有雄偉壯麗之姿,又有玲瓏精巧之勢,具有極高的建筑藝術價值,在中外建筑史上獨具風韻。風雨橋在侗族的傳統觀念中,有著豐富的文化隱喻,它不止是實用的交通之道,也不止是擋風遮雨的“晴雨傘”,它既是侗族原始信仰中祈禱風調雨順、五谷豐登、護寨消災、招福納財的"風水福橋",更是侗族人民心中的“生命通道”,他們認為每個來到世上的人,都要通過這樣的橋,橋的美丑好壞關系到他們的未來,所以他們把風雨橋修建得富麗堂皇,一是庇佑族人子子孫孫一生坦蕩通暢,二是希望可以吸引更多的生靈來到寨子里。正因如此,一直以來生活并不富裕的侗族人,把風雨橋看得比家還重要,故侗族地區出現“雕檐畫棟橋上蓋,家居簡陋也自在”的一大奇怪民俗文化現象。
說到三江的200多座鼓樓、120多座風雨橋,不乏有聞名中外的佼佼者,獨柱鼓樓、馬胖鼓樓、岜團橋、程陽橋就是其中最亮麗的明珠。
一般鼓樓主承柱為四根,始建于1921年、高19米的獨柱鼓樓,主承柱僅為一根,被譽為“三江之最”。“之最”之處不在其高,亦非其大,而在其別具一格的建筑特色。
馬胖鼓樓建成于1928年,高20米,層層飛檐,檐下繪民族圖案,正廳板壁描繪美麗的侗鄉風光。1963年被列為廣西“區保”,2006年提升為“國保”。
已有百年歷史的岜團橋,是世界首座人畜分道木質立交橋,開創了立交橋的先河,可謂立交橋的鼻祖,2001年成為“國保”。傳說建橋的兩位民間藝人,一個從左邊建,另一個從右邊造,在中間連接而天衣無縫,堪稱侗族建橋史上的杰作。三江以制作建筑模型為業的能工巧匠說:“其他風雨橋模型經常制作,唯獨極少制作岜團橋模型,因為它的建筑技藝實在太高超復雜!”岜團橋營造技藝之絕倫,由此可見一斑。難怪廣西著名壯族詩人、詞壇泰斗古笛先生驚嘆之余,賦詩盛贊其為“天下第一立交橋”“魯班師傅也折腰”!
岜團橋
程陽橋是三江侗鄉值得大書特書的一座風雨橋。它歷史悠久、造型美觀、民族特色濃郁,始建于1912年,全部由村民捐資出力修建,耗時12年方才建成。它橋體采用密式懸臂托架簡支梁木石結構體系,兩臺三墩四孔五亭,墩臺為青石砌,身是杉木造;渾然天成,宏偉壯觀。它憑借精妙的建筑技藝和雄偉的英姿名揚四海,成為侗族風雨橋的杰出代表。
俗話說,圖片和影像中的風光比現實中的景色亮麗優美,因為相機和攝像機“正面美化”了風景。當你第一次站在程陽橋頭閉上雙眼,任憑自己思想的野馬脫韁奔馳,盡情回想看到過的程陽橋圖片和視頻,盡情想象它是什么摸樣。當你再睜開雙眼時會發現,原來相機和攝像機也有“負面丑化”的重大缺陷!它們都從某種程度上隱瞞欺騙了我們!真實的程陽橋,比所有圖片和影像中的程陽橋都要雄偉壯觀! 其橋廊也深邃悠長得多!這時你才由衷感嘆:只有走上程陽橋,我們才能真正感受到它的氣勢恢弘,這跟之前它給我們的那種秀氣恬靜風格完全不一樣,簡直就是天壤之別! 也只有走上程陽橋,我們才知道,它為什么能在1982年就被列為“國寶”!它為什么能濟身“世界四大歷史文化名橋”和“世界十大最壯觀橋梁”!我們是在走上程陽橋的那一刻不得不被它折服的!
程陽橋
據說,當年程陽橋被特大洪水沖垮大半需要重建時,外來的建筑大師們連設計圖紙都尚未畫出,本土木匠師傅不用設計圖紙,僅憑一根香竿、一把竹簽就將規模宏大、建造工序復雜的程陽橋重建完畢了。這著實令那些外來的建筑大師們大跌眼鏡、匪夷所思卻又佩服得五服投地,嘆為觀止。正因如此神奇,所以無數未曾一睹“人間奇跡程陽橋”廬山真面目的人,抵擋不住其誘惑,心馳神往!大文豪郭沫若和著名文物學家羅哲文是眾多神往者的代表。1965年,只是聽人“艷說林溪風雨橋”的郭老,怦然心動,欣然賦七律詩盛贊并親題橋名。1982年,羅哲文深為程陽橋英姿所傾倒,題字贊嘆:“久慕三江程陽橋之名,三十年來每想一睹實物,今日得遂宿愿,果然名不虛傳。結構造型,堪稱杰作。幸哉!幸哉!”
三江除了上述擁有悠久歷史文化背景的鼓樓和風雨橋外,不得不提的還有橋樓建筑后起之秀、正在冉冉升起的璀璨新星:三江鼓樓、侗鄉鳥巢、三江風雨橋。它們都是侗鄉木構建筑世界的弄潮兒。
三江鼓樓2002年建成時創造了占地面積最大、高度最高、樓層最多、主柱最大等四個“世界之最”。它集文化、觀賞、旅游等多項功能于一體,站在第25層觀景臺上,游人可以欣賞到“一覽眾樓小”的縣城大侗寨美景和潯江河風光。而令人感到更刺激的,是登樓的過程,樓梯越往上越小,無不讓人心驚膽顫。無數游人說:“登三江鼓樓,猶如登埃菲爾鐵塔,玩的就是心跳!”
侗鄉鳥巢——中國侗城
直徑88米高29米的侗鄉鳥巢即中國侗城,因外觀設計類似北京奧運中心“鳥巢”而得名。它是全國首家集侗族傳統斗牛、民族歌舞表演、餐飲、娛樂于一體的商業運作大型木制斗牛場館,也是三江縣城具有侗族特色的標志性建筑之一,已榮獲上海大世界基尼斯之最。
三江風雨橋是侗族特色木質建筑,寬16米,全長368米,比此前世界最長風雨橋紀錄保持者湖南龍山縣撈車惹巴風雨橋還要長79米,創造了世界風雨橋的新紀元,無愧于世界第一風雨橋。
三江素有“世界樓橋之鄉”“世界侗族木構建筑生態博物館”的美譽,上述建筑就是其中的一顆顆璀璨明珠、一朵朵耀眼奇葩,每座都是一本活生生的教科書。她們是侗族木構建筑的杰出代表和經典之作,也是中國木構建筑中的藝術珍品。其歷經百年風雨,仍象郭沫若賦詩盛贊的那樣“重瓴聯閣怡神巧”“竹木一身堅勝鐵”!堪稱世界一絕,觀止矣。
三江風雨橋
侗族風情之約:節慶競艷 歌舞同輝
在三江侗鄉,能與樓橋建筑相媲美的就是節慶和歌舞了。
三江是“百節之鄉”,節慶文化源遠流長。一年四季,步入侗鄉,你都會與侗族的節慶不期而遇,撞個滿懷擁有一份驚喜。在眾多的節慶中,最隆重熱鬧、最富有侗族特色的,當屬正月春節、三月三花炮節和國慶中國侗族多耶節。
春節前幾天,三江侗鄉各家各戶便開始宰殺土豬宴請鄰居親朋。侗家人宴請賓客越多覺得越榮耀,有時在這家尚未吃完午飯,下家又叫去吃晚飯了,寨子中新年祝福酒令此起彼伏,好不熱鬧。春節未至,侗鄉就這樣提前轟轟烈烈拉開了過年的序幕。過年期間,能歌善舞的侗家人開始進行“月也”、蘆笙踩堂、多耶等豐富多彩的民間活動。而外人最喜津津樂道、最想一睹為快一飽眼福的習俗,還是程陽八寨春節特有的婚姻習俗“偷親”和“送新娘回門”。原來,侗族允許“姑表親”,舅家表哥對姑家表妹有迎娶優先權。通過“行歌坐夜”方式產生感情的情人,為了反抗,便有了偷親和搶親。現在已不實行姑表婚了,但偷親習俗傳承至今。不偷,就意味著對舅家不尊重。所以程陽八寨青年男女相親滿意后,新郎在除夕之夜才特邀幾個好友在夜里悄悄地把新娘接到家里。夜里燃放鞭炮慶賀的侗家越多,說明偷親成功的人家就越多。大年初二,新郎舉辦酒席宴請各方親戚朋友,大年初三邀上所有親朋好友抬上紅豬,提著紅雞,挑著早早腌制的酸魚酸肉,放著鞭炮,浩浩蕩蕩的送新娘回門。如今,新娘回門已成為一大景觀,每年都吸引無數五湖四海的游客欣然前往體驗觀賞。
花炮節尤以舉辦了上百屆的富祿鄉三月三花炮節最久負盛名。 按傳統習俗,花炮節有“還炮”、“游炮”、“搶炮”、“接炮”、“養炮”等場面莊重熱烈的祭祀儀式及活動程序。最激烈最吸人眼球的是“搶炮”,它是花炮節最具觀賞性、最精彩、最主要的活動之一。鐵炮燃放時,將一個茶杯口大小外系紅綠絲線的鐵圈沖上高空,各村寨的搶花炮隊以鐵圈落地為目標,蜂擁爭奪,誰把花炮搶到指定的地點即為勝者,一般獲得紅豬一頭、山羊一只、彩酒一壇、獎金若干等豐厚彩禮。每年富祿花炮節,還有“抬官人”、大木拉山、民族風情大游行、蘆笙踩堂、侗族大歌、琵琶歌等侗族民俗表演。
搶花炮
不能上升為“文化”的節慶,是不為群眾所喜聞樂見的,也是無法傳承百年的。經久不衰的富祿鄉花炮節,正是擁有傳統宗教信仰文化內核作為支撐。花炮一般分頭炮、二炮、三炮,在歷史上都賦予一定的民俗含義:頭炮為福祿壽禧或吉祥如意;二炮為升官發財或風調雨順;三炮為人丁興旺或五谷豐登。如今每炮雖已賦予團結、勝利、幸福等新的時代意義, 但民間普通接受的是傳統含義,其傳統祝福意義更深入人心。侗家人心靈深處認為,誰搶到花炮,那一年就能得到神靈的祝福庇佑。經過上百年的沿襲,這樣的信念已成為侗族信仰的一部分。這種信仰的力量是人們對美好未來的一種期望,這就是人們拼命博取這個小小花環的原始動力。侗家人以能參加花炮節為幸事,更是以能搶到花炮為無尚榮耀。每年福祿花炮節都會聚集十余萬各族同胞和四面八方的游客。
中國侗族多耶節,是新世紀三江縣委縣政府在每年國慶黃金周期間主導舉辦的一個重大節慶,斗牛、搶花炮、打南瓜仗、送新娘、民族風情大游行、“婄更”選美、侗族歌舞劇展演、百家宴、捶糍粑、蘆笙踩堂、捕魚、行歌坐夜、侗族“講款”等三江侗鄉豐富多彩的各種民俗活動和歌舞,以及絢麗多姿的民族服飾,都一網打盡,展現得淋淋盡致。為一睹節日盛況,盡情享受民族文化盛宴,每年都有十余萬賓朋從五湖四海涌向三江。
多耶節百家宴場面
為歡度佳節,侗鄉節慶之上都會出現一道亮麗的風景——侗族百家宴。百家宴是侗族集體宴請賓客的一種飲食習俗,是侗族待客的最高禮儀。侗鄉有一種說法:“吃百家飯,聯百家心,驅百種邪,成百樣事。”每逢村寨互訪或有特別尊貴的客人來訪時,全村各戶自備酒菜飯,一起到鼓樓坪擺開長桌,吃百家“轉轉”菜、喝百家“轉轉”酒、享百家福氣。飯桌上,你來我往,觥籌交錯,大伙拉著家常,唱著酒歌,場面熱鬧非凡。如今冠小百家宴,早已聞名海內外。在這里,游人可以親眼看到侗族盛大的攔路迎賓儀式、大型蘆笙踩堂舞和多耶舞等舞蹈表演;親耳聽到迎賓歌、祝酒歌、侗族大歌等歌曲演唱;親“嘴”品嘗到侗族咖啡特色美食油茶;還可以親手捶捶糍粑、搖搖紡車、學學織布……親身體驗一次侗族的歌舞、飲食、宴席等文化以及愜意自在的侗家生活。百家宴是侗族熱情好客、團結友愛、和諧大同的文化象征,冠小百家宴,已成為八方來客和中外各大媒體的“寵兒”,成為侗族風情旅游的一大知名品牌。
冠小百家宴
三江無處不歌舞,在隆重的節慶和侗族百家宴上,自然少不了歌舞助興。三江是“歌舞之鄉”,“飯養身、歌養心” 歷來都是侗家人的信條。走進侗鄉,你會聽到侗家人的歌聲在青山綠水間回蕩。侗家人上山下地干活時唱拉木歌、收禾歌;村寨集體互訪時唱攔路歌和開路歌;酒宴時唱酒禮歌、祝酒歌……最令人陶醉的是已榮登世界“非遺”大雅之堂的侗族大歌,它是侗族民間獨有的原生態無伴奏多聲部復調式清唱民歌,在法國巴黎一“唱”成名,打破了西方國家認為東方世界沒有復調式音樂的偏見,飲譽國內外,被西方喻為“天籟之音”,真是“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哪得幾回聞”。
侗族大歌
侗家人在節慶時跳蘆笙舞、多耶舞等民族舞蹈。蘆笙舞是侗族的傳統民間舞蹈,氣氛熱烈而歡快,內容和形式多
種多樣。多耶舞是參與性極強、主賓手牽手就能跳起來的和諧團結舞,在蘆笙曲子和歌聲的伴奏下,或“過家家”或蹲或跳,當眾人將其中的一位主要賓客高高拋起時,舞蹈達到高潮,也葛然而止,讓人意猶未盡又回味無窮。
蘆笙地筒吹起來,侗族大歌唱起來,手牽手舞蹈跳起來,不管是節慶還是非節慶,熱情好客原本就能言善語的侗家人,其實卻更加擅長于用和諧歡樂振奮人心的歌舞來迎接五湖四海的賓朋。
侗族風情催人醉,自然風光無限美。三江侗鄉原始的民居、古老的水車、神奇的樓橋掩映于群山流水之間,加上其間回蕩著傳承了侗族千年文化的歌聲,演繹著奇異的民風民俗,構成了一幅幅獨特迷人的風情畫卷。難怪郭沫若神往感嘆“何時得上三江道”,香港著名學者陳茂祥感慨“不到三江恨不消”。
靈動世界樓橋,天籟侗族大歌,炫彩風情侗鄉。三江之旅,單單靠一個“游”字或“觀”字是遠遠不夠的,它像品茶一樣需要慢慢的“品味”,非得在“品”字上下足功夫不可。(梁覺振 文/圖)
蘆笙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