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公開征求 《生產經營單位從業人員安全生產舉報處理規
2020-06-06 “近年來,在切實發揮兜底保障作用的同時,煤炭行業不斷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進礦區生態文明建設、促進煤炭清潔高效利用,提高煤礦安全與職業健康水平,在積極履行社會責任方面邁出了新步伐。”中國煤炭工業協會副會長孫守仁說,今年發布報告的32家企業,經營范圍和企業規模各不相同,社會責任工作各具特色,系統反映了煤炭企業在推進社會責任管理中的實踐探索。
煤炭行業:社會責任工作結碩果
今年是中國煤炭工業協會首次發布煤炭行業社會責任藍皮書。據中國煤炭工業協會行業協調部處長唐秀銀介紹,此舉旨在通過梳理十年來煤炭行業社會責任管理和實踐工作經驗,進一步展示煤炭企業改革發展成果,弘揚新時代煤炭人“特別能戰斗”的奉獻精神,引導全社會關注煤炭行業、關懷煤礦工人。
唐秀銀說,2020年,面對復雜嚴峻的疫情防控形勢,煤炭行業講政治、顧大局、講奉獻,為保障國家能源安全穩定做出了重大貢獻,同時在創新工作方式、推動科技創新等方面履責亮點頻出。《煤炭行業社會責任藍皮書(2021)》分本質責任、相關方責任、社會責任推進情況3個部分進行了介紹。
履行本質責任方面,煤炭行業積極發揮主業優勢,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服務能源保障、聚焦科技創新等方面做出突出貢獻。以經濟貢獻為例,2020年,全國規模以上煤炭企業營業收入20001.9億元,全國規模以上煤炭企業實現利潤2222.7億元,中國煤炭工業協會統計的大型煤炭企業利潤總額1196.9億元。科技創新同樣可圈可點,2020年,全行業建成國家重點實驗室、企業技術中心等國家級創新平臺近70家,全國建成494個智能化采掘工作面。履行相關方責任方面,藍皮書介紹了8個方面的內容。
一是誠信責任,秉持誠信經營理念,建立健全誠信經營制度,深化落實誠信經營舉措。中國煤炭工業協會以制度建設和標準制定“兩只手”,有序組織開展煤炭行業信用建設相關工作,下發了《煤炭行業自律公約》《煤炭行業誠信守則》《全國煤炭行業信用等級評價工作指南》等。
二是政府責任,堅持守法合規、深化改革、帶動就業、廉潔經商。藍皮書顯示,2020年,全行業從業人員接近285萬人,其中大型煤炭企業從業人員210萬人。
三是職工責任,強化職工基本權益保護和職業健康保護,關心職工發展,關愛職工生活。2020年,中國煤炭工業協會首次開展“煤炭行業職工生活情況調查”,深入了解職工收入水平、公共服務供給、文化生活、特殊職工保護等。
四是伙伴責任,完善供應鏈建設和輸配網絡建設。動力煤中長期合同價格始終穩定在綠色區間,為產業鏈良性循環添薪續力。截至2020年底,全國主要煤炭鐵路運輸里程達2萬公里以上;年發運量達24億噸,占全國煤炭產量的64%左右。
五是安全責任,煤炭行業筑牢安全生產管理體系,完善安全管理機制,積極開展線上線下、多種形式的安全教育培訓。2020年,煤礦百萬噸死亡率降至0.058,與2015年相比下降64.2%。
六是環保責任,煤炭企業積極響應“3060”目標,堅持綠色管理、綠色生產和綠色運營。2020年,全國原煤入選率達到74%左右,礦井水綜合利用率達78.7%,煤矸石綜合利用處置率達72.2%,土地復墾率達57%左右。
七是公益責任,廣大企業推進本地化運營,積極開展志愿服務和扶貧工作,打贏打好脫貧攻堅戰。
八是海外責任,廣大企業在海外堅持合規經營、屬地化經營,保護當地資源環境,助力周邊社區公益事業和利益相關方溝通。
煤炭企業:在實踐中彰顯責任擔當
今年有32家企業發布報告,國家能源集團、中煤能源集團、華電煤業集團、中國鐵建重工集團、伊泰集團、中煤新集能源股份有限公司6家企業代表做了現場介紹。
如孫守仁所言,32家企業雖經營范圍、企業規模不同,但整體上看,都高度重視踐行社會責任,注重發展質量和效益,注重推進礦區生態
文明建設,彰顯了煤炭行業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責任擔當。
一是高度重視踐行社會責任。國家能源集團培育了對利益相關方、對社會高度負責的責任文化,贏得了市場回報和社會認可;陜煤集團通過“爭取一批項目,發展一批產業,帶動一批群眾”,實施駐村行動,取得了很好的社會效益;徐礦集團積極完善相關制度,激勵各類股東和機構投資者參與公司治理,將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意識轉化為行動自覺。
國家能源集團企管法律部副主任李永生舉例說:“我們集團的社會責任工作在去年3月完成的總部機關改革中,得到了進一步提升,專門設置了社會責任工作處。《國家能源集團2020年社會責任報告》被中國企業社會責任報告評級專家委員會評為綜合‘五星佳’級。”
二是注重發展的質量和效益。2020年,中國神華、華陽新材料集團不斷推進企業體制機制改革,加強科技創新和管理創新;中煤集團、中國鐵建重工集團等重視質量管理,努力為社會提供優質產品和服務;淮河能源集團、伊泰集團、匯能集團秉承“發展依靠職工,成果職工共享”的理念,更加重視員工身體健康和職業發展;中煤地質總局、華電煤業集團、淮北礦業集團不斷加強與利益相關方溝通,在合同履行、賬款清欠、項目合作等方面取得了成效。
以中煤集團為例,該集團黨委宣傳部副部長阮世俊表示,2020年,該集團煤炭產銷量、經營質量再上新臺階,商品煤產量1.97億噸、同比增長9%,營業收入1870億元、同比增長5%,利潤總額150億元、同比增長7%。
晉能控股集團在去年9月重組后大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2020年共退出產能1295萬噸、核減產能690萬噸,退減產能占全省全年退出產能的62.4%,全面完成了83戶廠辦大集體改革工作。
三是注重推進礦區生態文明建設。山西焦煤、中煤新集、大屯能源、兗州煤業等企業因地制宜推行綠色開采;以開灤南湖中央生態公園、徐州潘安湖濕地公園、神東國家級水土保持生態基地、晉能控股塔山循環經濟工業園區為代表的一批國家礦山公園、近代工業博覽園、國家生態旅游示范區和循環經濟示范園建成;礦區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持續減少。
值得一提的是,國家能源集團累計投入5350萬元,在曲麻萊縣的黃河源頭實施休牧還草的生態管護工作,累計禁牧32萬畝,取得了黃河源頭生態恢復治理的重大進展。
四是注重推動安全生產持續好轉。煤炭企業堅守紅線意識,落實責任、勇于創新,有力促進了安全生產形勢持續穩定好轉。大屯能源創新安全管理方法,在徐莊煤礦試點建成應急處置“一鍵啟動”信息化系統,17類事故應急響應時間由原來的20分鐘縮短至3分鐘。
五是注重疫情防控與生產經營兩不誤。據中國煤炭工業協會不完全統計,會員單位疫情防控期間累計捐款超過5.6億元,各大型煤炭企業積極復工復產,確保了煤炭安全穩定供應。
上市公司:ESG治理方興未艾
發布會上,《煤炭上市公司社會責任報告2021》摘要版同期發布,介紹了40家煤炭上市公司的基本情況、營收狀況、社會責任履行情況等。
從企業性質看,40家公司中,近八成為國企。其中,央企7家,占比18%;地方國有企業25家,占比62%;民營企業8家,占比20%。依據產品細分,40家公司中,動力煤企業16家,占比40%,煉焦煤企業8家,占比20%。
從經營績效看,得益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煤炭上市公司近年來經營質量改善,盈利能力增強。
“十三五”期間,煤炭上市公司營業收入規模年復合增速13.16%,2020年達10832億元;營業利潤規模復合增速58.44%,2020年達1436億元。同期,煤炭板塊資產負債率呈下降趨勢,資產負債結構持續優化,2020年為48.97%。
此外,煤炭上市公司對股東和債權人的回報可觀,2020年度分配股利、利潤或償付利息支付的現金規模達832億元。
2020年,煤炭上市公司資產和股東權益合計規模分別達20944億元、10688億元,“十三五”以來年復合增速分別為3.53%、5.81%。“這說明,煤炭上市公司的股東權益增速是快于資產增速的。”信達證券有限公司能源煤炭行業首席分析師左前明表示。
從市值與基金持倉看,截至2020年底,煤炭板塊總市值達到9067億元,位列所有104個細分行業第25,市值占比達1.06%,排名相對靠前。“但基金持倉方面,煤炭板塊整體占比僅為0.37%,有待進一步提高。”左前明指出,資本市場尤其是機構持倉占比提升后,會提高上市公司整體市值影響力,幫助其從資本市場通過直接融資方式獲取資本,促進行業整體發展、企業效率提高。
在談到社會責任履行情況時,左前明表示,當前主流金融機構在投資上市公司時,會更多考慮ESG(即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評級。事實上,2000年以來,我國相關機構就陸續出臺引導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披露。2018年,證監會修訂《上市公司治理準則》,確立了環境、社會、公司治理信息披露的基本框架。
報告顯示,40家煤炭上市公司中,有25家公司獨立發布過社會責任報告,占比62.5%。其中,發布報告次數最多的是中國神華,共14次。
近年來,煤炭上市公司更加注重ESG概念落地生根。例如,中國神華在2020年編制了《“十四五”ESG治理專項規劃》,搭建了ESG信息管理系統,將其嵌入日常管理流程中。中煤能源2018年至2020年連續3年實現零死亡,安全風險得到有效化解。兗州煤業2020年向激勵對象授予4632萬份股票期權,激勵對象包括董事、中高層管理人員以及核心骨干人員等。
報告認為,“十四五”期間我國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費結構中的占比會持續回落。煤炭上市公司要履行好社會責任,很重要的一點是加強技術創新,推動節能減排,加強數字化、智能化、專業化建設,以全生命周期管理減少煤炭對環境產生的影響。(中國煤炭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