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驗室面向地球科學和技術前沿及國家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對礦產資源安全的戰略需求,通過開展前沿性和創新性的基礎和應用基礎研究,取得原創性和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科研成果,培養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的創新研究群體和多學科交叉杰出人才。將實驗室建設成為在固體地球科學領域具有國際影響的一流研究基地,服務于國家礦產資源戰略需求。
實驗室現有固定人員63人,形成了一支學科門類齊全、結構合理、創新能力強和在國際學術領域十分活躍的中青年研究隊伍。包括中國科學院院士2人、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11人、國家優秀青年基金獲得者5人、國家973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3人、萬人計劃科技創新領軍人才3人、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入選者5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入選者16人。有“殼幔交換動力學”國家創新研究群體, “成礦復雜系統與資源定量化預測”和 “青藏高原地質作用與找礦評價”教育部創新團隊,以及地球化學國家教學團隊。實驗室固定人員中40歲以下的青年研究骨干26人,占全部固定人員的41%。
近5年來,實驗室固定人員共發表第一作者第一單位SCI論文495篇,其中影響因子大于3.0的論文198篇,論文被SCI他引3273次,單篇最高他引426次;入選ESI地球科學領域TOP 1%的高被引論文21篇(包括TOP 0.1%的高被引論文7篇),TOP 10%的高被引論文87篇。固定人員中入選湯森路透全球高被引科學家及首屆湯森路透引文桂冠獎2人,愛思唯爾高被引榜單中國高被引學者5人,6人進入ESI全球地球科學家高引用前1000名(3人進入前200名)。
實驗室在推動我國固體地球科學發展和保障國家礦產資源戰略需求方面發揮了引領作用,為提升我國相關領域的國際學術地位做出了重要貢獻。2011年來,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3項(1項排序第1,2項排序第2),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1項(排序第2),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特等獎1項(排序第7),省部級一等獎8項(5項排序第1,3項排序第2) 。承擔多項國家973計劃、863計劃、科技支撐計劃、重大研究計劃重點項目、儀器基礎研究專項等。
實驗室圍繞重大科學問題,根據學科發展與科學研究需要,依據大型儀器設備的功能構建了“地球深部物質與高溫高壓實驗研究平臺”、“微區地球化學和同位素地球化學分析技術平臺”、“礦產勘查與空間信息處理平臺”三大科技平臺,擁有高靈敏度、高分辨率質譜儀等大、中型儀器設備55臺,總固定資產逾1.33億元人民幣。實驗室連續10年11次參加了有全球73-101個實驗室參與的國際地質分析家協會組織的盲樣測試,結果名列前茅,以上結果表明實驗室分析測試數據是可靠的,測試水平已躋身世界先進行列。經過多年的發展,實驗室將實現從“國際追趕、國內并行”——“國際并行、國內引領”——“部分技術國際引領”的發展,為地質過程與礦產資源研究提供支撐,成為在高溫高壓實驗及激光微區分析領域有重要國際影響力的地質過程與礦產資源領域實驗室之一。
實驗室固定研究人員在國際學術期刊、國際學術組織任職,對擴大實驗室的國內外學術交流與合作、提高實驗室在國際學術界的聲譽和地位,發揮了重要作用。擔任國際學術機構主席2人次、副主席2人次和委員4人次,實驗室主任成秋明教授在2016年9月當選為國際地質科學聯合會(IUGS)新任主席;有5人次獲得國際地球化學會、英國皇家化學學會、國際經濟地質學家學會等國際學術組織Fellow 榮譽。在19個國際學術期刊擔任主編、副主編和編委。主辦地球深部物質研究國際會議和亞太地區激光剝蝕與微區分析研討會等國際性學術會議,與全球16個國家30余所一流大學和研究機構開展深入合作。
圍繞上述總體目標,按照面向國際科學前沿和國家戰略需求的要求,實驗室以華北克拉通、長江中下游、三江構造帶、岡底斯銅多金屬成礦帶、中央造山帶等重點成礦區帶為創新研究基地,緊緊圍繞以下兩個方向開展科學研究:(1)重大地質事件與大規模成礦作用,(2)成礦復雜系統與礦產資源預測與評價。圍繞以上兩個研究方向主要開展五個方面的研究:(1)巖石圈物質組成、結構和演化與成礦地質背景;(2)層圈相互作用和成礦作用動力學;(3)成礦系統與礦產資源分布規律;(4)礦產資源勘查與評價;(5)巖石圈與礦產資源探測技術。通過以上內容的持續研究,預期在巖石圈組成、結構、深部地質和地球化學動力學過程及成礦背景、地質歷史時期重大地質事件與成礦作用、成礦系統結構、演化及復雜性、礦產資源潛力快速評價新理論方法技術、巖石圈與深部資源探測技術等方面取得具有原創性和國際先進水平的成果,培養一大批基礎寬厚、學術水平高、具有國際視野和創新能力的優秀人才。把實驗室建成有鮮明特色和國際上有重要影響力的地質過程與礦產資源科學研究基地。
序 |
獲獎項目名稱 |
獲獎時間 |
獲獎類別 |
等級 |
獲獎人 及排序 |
1 |
華北及其鄰區大陸地殼組成與殼幔交換動力學研究 |
2007 |
國家自然科學獎 |
二等獎 |
高 山(1) 金振民(2) 章軍鋒(3) 劉勇勝(4) 張宏飛(5) |
2 |
分散元素礦床和低溫礦床成礦作用 |
2005 |
國家自然科學獎 |
二等獎 |
劉家軍(4) |
3 |
分布式大型GIS平臺開發與應用 |
2009 |
國家科技進步 |
二等獎 |
吳信才(1) |
4 |
中國大陸科學深鉆的科技集成與創新 |
2008 |
國家科技進步 |
二等獎 |
金振民(6) |
5 |
西藏岡底斯斑巖銅礦帶成礦規律及勘查選區研究 |
2007 |
高等學校科技進步獎 |
一等獎 |
鄭有業(1) |
6 |
華北克拉通及其鄰區殼幔交換動力學研究 |
2006 |
湖北省自然科學獎 |
一等獎 |
高 山(1) 金振民(2) 章軍鋒(3) 劉勇勝(4) 張宏飛(5) |
7 |
地球內在系統中的中國東部大陸巖石圈演化:深部過程與淺部響應 |
2007 |
湖北省自然科學獎 |
一等獎 |
鄭建平(1) 馬昌前(2) 李建威(3) |
8 |
分布式大型GIS平臺軟件 |
2007 |
湖北省科技進步獎 |
一等獎 |
吳信才(1) |
9 |
西藏岡底斯成礦帶化探數據處理及靶區優選 |
2009 |
西藏自治區科技進步獎 |
一等獎 |
鄭有業(1) |
10 |
山東大尹格莊金礦床構造體制疊接與4D礦化網絡研究 |
2005 |
中國黃金協會科學技術獎 |
一等獎 |
鄧 軍(1) 楊立強(2) |
11 |
南方中、古生界天然氣成藏富集規律研究 |
2006 |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科學技術科技進步獎 |
一等獎 |
馬昌前(1) |
12 |
膠西北望兒山成礦帶典型礦床礦化網絡解析與隱伏礦體預測 |
2008 |
中國黃金協會科學技術獎 |
一等獎 |
鄧 軍(3) 楊立強(6) |
13 |
山東三山島—倉上金礦帶控礦規律研究及深部外圍成礦預測 |
2009 |
山東省科技進步 |
一等獎 |
鄧 軍(2) 楊立強(4) |
其它獎勵及榮譽
序 |
獎項名稱 |
獲獎時間 |
授獎來源 |
獲獎人 |
1 |
國際數學地質最高獎—“克倫賓獎” |
2008 |
國際數學地球科學協會 |
|
2 |
英國皇家化學學會會士 |
2009 |
英國皇家化學學會 |
高 山 |
3 |
全國五一勞動獎章 |
2008 |
中華全國總工會 |
金振民 |
4 |
湖北省杰出專業技術人才 |
2006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金振民 |
5 |
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 |
2006 |
人事部、科技部等 |
鄭有業 |
6 |
|
2005 |
中華人民共和國人事部 |
史曉穎 |
7 |
|
2005 |
中華人民共和國人事部 |
謝樹成 |
8 |
|
2007 |
教育部、國務院學位委員會 |
章軍鋒 |
9 |
|
2007 |
教育部、國務院學位委員會 |
趙來時 |
10 |
|
2008 |
教育部、國務院學位委員會 |
夏慶霖 |
11 |
|
2009 |
教育部、國務院學位委員會 |
陳志軍 |
12 |
|
2009 |
教育部、國務院學位委員會 |
佘振兵 |
13 |
|
2009 |
教育部、國務院學位委員會 |
胡兆初 |
14 |
礦物和巖石物理領域杰出研究生獎 |
2008 |
美國地球物理學會 |
|
15 |
青年教師獎 |
2006 |
霍英東教育基金會 |
章軍鋒 |
16 |
湖北省優秀博士學位論文 |
2005 |
省人民政府學位委員會、省教育廳 |
趙來時 |
17 |
湖北省優秀博士學位論文 |
2005 |
省人民政府學位委員會、省教育廳 |
章軍鋒 |
18 |
湖北省優秀博士學位論文 |
2005 |
省人民政府學位委員會、省教育廳 |
李 珍 |
19 |
湖北省優秀博士學位論文 |
2005 |
省人民政府學位委員會、省教育廳 |
陳守余 |
20 |
湖北省優秀博士學位論文 |
2006 |
省人民政府學位委員會、省教育廳 |
續海金 |
21 |
湖北省優秀博士學位論文 |
2006 |
省人民政府學位委員會、省教育廳 |
胡圣虹 |
22 |
湖北省優秀博士學位論文 |
2007 |
省人民政府學位委員會、省教育廳 |
劉祥文 |
23 |
湖北省優秀博士學位論文 |
2007 |
省人民政府學位委員會、省教育廳 |
夏慶霖 |
24 |
湖北省優秀博士學位論文 |
2008 |
省人民政府學位委員會、省教育廳 |
鄭有業 |
25 |
湖北省優秀博士學位論文 |
2008 |
省人民政府學位委員會、省教育廳 |
陳志軍 |
26 |
湖北省優秀博士學位論文 |
2008 |
省人民政府學位委員會、省教育廳 |
佘振兵 |
27 |
黃汲清青年野外地質工作者獎 |
2006 |
黃汲清青年基金會 |
鄭有業 |
28 |
黃汲清青年地質科學技術獎 |
2008 |
黃汲清青年基金管理委員會 |
劉家軍 |
29 |
“十五”期間(2001-2005)全國黃金行業科技突出貢獻獎 |
2006 |
中國黃金協會 |
鄧 軍 |
30 |
青年地質科技獎金錘獎 |
2009 |
中國地質學會 |
楊立強 |
31 |
第十屆青年地質科技獎銀錘獎 |
2006 |
中國地質學會 |
趙志丹 |
32 |
第十一屆侯德封礦物巖石地球化學青年科學家獎 |
2006 |
中國礦物巖石地球化學學會 |
劉勇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