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簡介
西北有色金屬研究院是我國重要的稀有金屬材料研究基地和行業技術開發中心、是稀有金屬材料加工國家工程研究中心、金屬多孔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超導材料制備國家工程實驗室、中國有色金屬工業西北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層狀金屬復合材料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等的依托單位,地處西安、寶雞兩地五區。研究院現有資產總值123億元,儀器設備5000多臺套,占地3391畝,正式職工4000余人,其中科技人員千余人,有中國工程院院士2人,教授、高工502人,博士、碩士1004人,2019年全院綜合收入132.07億元。
西北有色金屬研究院經過50多年的發展,已成為一個由具有較強綜合科技實力的國家級重點研究院、工程研究中心和若干產業化公司組成的大型科技集團,形成了基礎研究、工程化和產業化"三位一體"的發展模式。已經建成了一批在國際上有相當影響的材料研究領域,組建了14個研究所及中心,建設了44個國家和省級研究中心及平臺,共獲得1100余項科研成果獎和1500項專有與專利技術。同時,研究院加強成果轉化及工程化工作,積極推進科技產業化進程,開發試制新產品10000多項,發起組建37個控股參股的高新技術企業,形成了國內最大的稀有金屬新材料科研、生產基地。近年來,先后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狀”“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國家科技計劃執行優秀團隊”“國家工程中心重大成就獎”“全國模范勞動關系和諧企業”等殊榮。
在國內外學術界,西北有色金屬研究院也占有重要地位,是國際鈦協會、國際低溫材料委員會、國際普蘭西難熔金屬協會、國際材聯、中國材料研究學會等10多個國內外學術組織的團體會員、理事或委員單位。與美、日、德、法、俄、奧地利、波蘭等國家有多項常年政府間合作與交流項目。
主要成果
建院以來,我院共取得1500余項成果和350多項專利及專有技術,其中國家級、省部級獎勵成果360多項,開發試制新產品8500多項,有14項獲國家優秀新產品金龍獎,7項獲國際博覽會金獎和銀獎或國家火炬計劃項目獎。先后為我國國防工業、機械、冶金、化工及其他重點工程和部門提供了許多有特殊要求的稀有金屬材料或元器件。第一個將熱強鈦合金TC9用于國產先進航空發動機上;第一個取得適航證將鈦制緊固件用于國產飛機上;生產出我國第一張鈦/鋼復合板;研制出第一根直徑1米的電解銅箔用無縫鈦陰極輥和第一根無縫變形大鉬筒(φ216mm);用國內唯一的Zr-4方盒裝備了我國第一座低溫供熱核反應堆;第一個C103鈮合金輻射冷卻噴管用于運載火箭發動機上保證了衛星發射成功;第一根Nb合金天線用于我國自行研制的回收衛星上;工業規模生產第一批鋯-2合金核反應堆堆芯包套管和鉿控制棒;是我國唯一在低溫超導材料和高溫超導材料超導電性四創世界紀錄的單位,PMP法制備Y系高溫超導材料是世界三大權威制備技術之一,鉍系高溫超導電纜1998年被評為中國十大科技新聞;研制的第一根長370m、重500kgNbTi超導體為熱核聚變裝置建造奠定了材料基礎;第一個低溫度系數高性能NdFeB磁體裝備在某型號飛機上;第一個研制Ti/不銹鋼過渡接頭變異種金屬焊接為同種金屬聯接并成功地用于DFH-3號衛星上;還研制出我國第一批大直徑鎢、鉬、鉭、鈮單晶,第一臺加工難變形金屬的溫軋管機。多次獲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聯合嘉獎及冶金部、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總公司的獎勵和表揚。歷年來我院獲國家發明獎2項,國家科技進步獎14項,中國專利優秀獎1項,國家優秀期刊獎1項,全國科學大會獎12項,部、省級獎300余項,獲國家經貿委優秀產品獎(金龍獎)12項,獲北京國際博覽會(首屆、二屆)共計金牌2枚、銀牌2枚、銅牌1枚。成果利用率達90%以上,成果轉化率達到7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