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驗室始終堅持面向國家戰略需求和科學技術前沿,進行基礎性、前瞻性、戰略性和系統性的創新研究和高端人才培養工作,在航天、武器裝備和國民經濟建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形成了具有協調完備的學科方向、能夠承擔國家級重大科研任務、匯聚和涌現高端人才、基礎平臺完善、運行管理規范的發展體系,已成為我國焊接與連接應用基礎研究、焊接與連接關鍵技術攻關、焊接與連接重大工程應用及高級焊接與連接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各項事業快速發展,已經在國際上具有了重要的影響力和地位。
先進焊接與連接國家重點實驗室始終堅持國防和航天特色,并緊緊圍繞國家在新材料和新型裝備制造領域的重大需求和戰略發展目標,立足于焊接與連接技術的發展前沿,開展創新性基礎研究與應用基礎研究。致力于發展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及重大裝備,注重工程應用和產業化,面向國際競爭,增強在焊接與連接學科中的集成創新能力。實驗室的定位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1)瞄準當今世界上重大的、有影響的研究主題,開展具有前瞻性、創新性和引領性的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如焊接過程的智能化、信息化及兩化融合技術與方法;連接界面設計與優化控制;連接接頭及結構的安全與可靠性;材料設計、制備、表征與評價;連接與成形一體化技術等。把握學科發展過程中的科學問題,進行深入和系統的研究。
2)面向國防,服務航天,以關鍵技術為突破口,為國家安全和重大需求提供技術支撐。如開展多系列裝備型號的焊接關鍵技術研究,形成集焊接工藝、裝備、規范及質量控制等成套技術,并在導彈、衛星、載人航天、艦船及新型戰機等多種型號上推廣應用,實現成果轉化,形成工程應用的示范窗口。
3)圍繞國民經濟建設主戰場和產業需求,開展核心技術和重大裝備攻關。如針對大科學工程、海洋工程、高速軌道交通、大飛機工程、核電工程等需求,開展先進焊接與連接工藝方法、智能制造與系統集成、大型成套裝備設計制造等方面的研究,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推動和實現工程應用和產業化。
4)培育創新型學者,培養高素質人才,促進國際學術交流,成為本領域國際著名實驗室,引領本領域科學技術發展。
主要研究方向:
1. 高性能材料制備與連接
2. 復雜結構成形及可靠性
3. 高效智能焊接
4. 微納連接與加工
2013-2017年間,實驗室承擔國家重大科研任務的能力顯著提高。新增科技部“973”、“863”、“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工信部“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原總裝備部/軍委裝發部國防“973”、“十三五”預研等重大項目57項,其中主持科技部“973”、“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原總裝備部國防“973”項目共計6項。實驗室獲得各類高級別科技成果獎勵和教學成果獎勵26項,其中國家技術發明/科技進步二等獎4項;省部級一等獎8項,二等獎5項;中國機械工業科學技術一等獎2項,二等獎3項。實驗室近5年來論文數量逐年穩步增長,論文質量持續提升。2013年-2017年,實驗室共發表SCI檢索論文580篇,影響因子大于2.0的論文307篇,影響因子大于3.0的論文155篇,影響因子大于4.0的論文66篇,影響因子大于5.0的論文37篇,影響因子大于6.0的論文29篇,影響因子大于7.0的論文23篇,影響因子大于10.0的論文10篇,影響因子最高為27.417,取得了歷史性的突破。在本學科領域I區發表學術論文52篇,II區論文231篇,III區論文186篇。
實驗室現有固定人員77人,
1. 高性能材料制備與連接
2. 復雜結構成形及可靠性
3. 高效智能焊接
4. 微納連接與加工